《分 子 和 原 子》教学设计
定 州 花 张 蒙 中 学
肖继承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初步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能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有关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运用分
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策略】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
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组装分子模型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交流共享──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解释应用——知识升华——反思交流”程序教学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法、讲解法、对比分析法
【实验用品】 小烧杯、微形容器、50ml量筒、注射器、浓盐酸、氨水、
酚酞溶液、水分子模型 、玻璃管、脱脂棉、滴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新奇的魔术激发学教师演示“空瓶生烟”引导学欣赏,并思考:为什么去掉玻璃片后瓶中出现白烟?(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湿衣服为什么会晒干?为什么从很远的地方会闻到花香?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是可分的,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欣赏并认真思考 生兴趣,使学生产生疑问。并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交流共享: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科学家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还能移动它们。 多媒体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图片。 板书:分子和原子 【设问】生物学中我们学过的细胞很小,但可 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学生欣赏,感知分子 初步建立物质是可分 的真实性。 的观点。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的真实性,体会分以通过普通的显微镜看到他们的真面目,可为 学生认真阅读,筛选什么看不到分子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0页阅读第三段。 板书:分子、原子体积小、质量小。 有关信息。学生代表 子原子的体积小、质 发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小。 学生通过自已动手实验,使抽象的分子运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用小的器皿即节约试剂,同时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减少学生吸入的氨气 的量。 通过各组同学的交活动与探究一: 分子和原子虽然很小,但却真实存在,它们具有怎样的特性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多媒体展示探究内容和步骤: 1、先向微形容器E中加入少许酚酞溶液,再滴加1滴氨水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2、在A、B两个小容器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在C中滴加氨水,并将A、C用小烧杯罩住。观 进行探究活动,并记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录现象,讨论分析分子、原子的特性。 交流讨论: 论思考分析原因。 板书:分子、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追问】为什么C烧杯中液体没有变红?是否有的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而有的物质的分子不 运动的呢? 教师活动 请各组同学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讨 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小结分子特点。 流,培养学生合作学 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 习的能力。 引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的求实 精神。 设计意图
【演示】利用浓盐酸和浓氨水在玻璃管中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追问】为什么白色物质会出现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 小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不同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不同。 学生观察,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利用分子运动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认识到水的蒸发、闻到花香等宏观现象是由微观粒子的运动导致的,使高深的理论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借助于生生活中的现象对分子的运动产 新的认识。从而把握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从分子角度认知水的蒸发,加深对分子的认识。 通过实验,发现问题,从而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解释应用,深化认识 (多媒体展示)提问: 1、春暧花开的季节,我们为什么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花香? 2、你现在能解释课前小魔术中花变红的原因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刚才的铁树,看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3、同一件衣服在冬天和夏天晒干所用时间相同吗?为什么? 由此你对分子的运动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分子运动速度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多媒体展示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 活动与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探究二: 用两个20mL的注射器分别抽取10mL水和空气,用手紧紧地堵住注射器的口,用另一支手用力推活塞。 【追问】空气为什么会被压缩?这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图3 气 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记录现象,并讨论原因,发言。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 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师生共同小结:分子间有间隔。 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分子间存在着隔。 推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追问】为什么水不能被压缩?是不是液体分子间就没有间隔? 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 1、分别用量筒量取两份20mL水,将其混合在一支量筒中。 2、分别用量筒量取两份20mL酒精,将其混合在一支量筒中。 教师演示:等体积的黄豆与绿豆的混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同种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教师讲解: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分子间间隔的变大或缩小直接导致了物质的热胀冷缩甚至三态的变化。而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最大,液态次之,固态最小。 【设问】分子与原子有什么区别? 多媒体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 介绍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按要求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观察思考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倾听 学生欣赏、倾听 学生动手,通过对水分子的模型间隔的改变及原子的重组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状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不同。 以宏观的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微观粒子的特点。 使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到宏观的热胀冷缩和物质的三态变化。 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物质的变化深入到微观领域,通过对水分子的间隔的改变,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使学生对物理变化的微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体验民族语言中所蕴含的化学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原子性质的认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拓展延伸,知识升华: 多媒体展示讨论: 如何从分子角度来解释水的蒸发?导学生利用水分子模型认识水的蒸发的微观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变了没有?是什么导致了水的状态的改变? 反思交流: 1、“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量体温的原理? 课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分子和原子有什么新了认识?从微观角度来看,化学
小结 变化和物理变化有什么不同? 作业 假如你只有分子大小,到水中游玩,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写一段文章。
附板书: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分子不变,间隔改变)物理变化
物 质 ( ? )化学变化 分子 构 成
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小②不停动运③有间隔 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原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